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01中国语言文学
一、学科概况
中国语言文学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六个二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所属各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借鉴世界各国语言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优秀成果,通过正确把握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加深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的认识,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确立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
本学科是淮北师范大学最早设置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之一,2003年获得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原设8个方向,现根据学科优势调整为6个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学科。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省级重点学科,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数字化实验室是省部共建项目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讲师27人;教师队伍中现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博士后导师4人;共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团队、美学研究教学团队、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中外语言学史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团队等六个省级教学团队。近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共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及古委会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项目43项,获省部级科研和教研奖励12项;出版学术专著22部;学科点近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18名,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校、科研机构、基础教育、政府机关、文化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文艺学
文艺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且深入,主要涵盖以下研究领域:文艺美学、文学评论、西方文论、文艺学史等。
现有导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类项目9项,获安徽省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美术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3部。学位点在文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西方文论和文艺学学术史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关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在国内有较好的影响。
2.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为语言类的传统学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主要涵盖以下研究领域:语法学、方言学、语言类型学、词汇与词典学、音韵与训诂学等。
现有导师8人,均为博士。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含后期资助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7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含语保工程项目)7项、全国古委会项目1项,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类项目14项,在《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方言》《语言科学》《汉语学报》《语言学论丛》《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对外汉语研究》《语文研究》《外国语》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5部。学位点在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语言类型学、汉语史、音韵与训诂学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在语义语法范畴、新词新语、方言类型、汉语语序等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
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指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主要涵盖以下研究领域:文献考辨、版本目录学、古典文献数字化、明清文集版本与校勘、安徽古籍整理与研究等。
现有导师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全国古委会项目1项,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类项目5项;在《文学遗产》《民俗研究》《文献》《戏曲研究》《考古》《古籍整理与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著作4部。学位点在明清文集版本与校勘、文献考辨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安徽古籍整理、古典文献数字化研究方面成就较为突出。
4.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诗词文赋和小说戏曲创作的基本内容、风格流派、基本特征及理论批评内涵与时代思潮之关系,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探索相交织的宏观态势,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发展演进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层次结构,并对其思维形态、批评模式与学术价值做出客观地评价。主要涵盖以下研究领域: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诗经楚辞研究、两汉诗学与经学研究、唐诗研究、元明清戏曲研究、元明清诗文研究、红楼梦研究等。
现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全国古委会项目1项,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类项目8项;在《民俗研究》《文学遗产》《戏曲研究》《文学评论丛刊》《民族文学研究》《红楼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4部。学位点在诗经楚辞研究、两汉诗学与经学研究、唐诗研究、元明戏曲研究、元明清诗文研究、红楼梦研究等领域均有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古典戏曲研究、老庄文学研究、曹魏故里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
5.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从五四至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社团、作家作品等(包括台、港、澳),包括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型和当代文学现代性的未来发展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现当代小说理论研究、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当代电影研究、民国安徽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
现有导师4人,均为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全国古委会项目1项,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类项目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电影艺术》《中国现当代文学丛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著作1部。学位点在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现当代小说理论研究、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当代电影研究、民国安徽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等领域有丰富的成果,在中国新文学的“安徽人源”现象和“红色文学”研究上形成特色。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研究世界各国国别文学,并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及文学文化理论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在比较视域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涵盖以下研究领域: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外文学传播研究、文学名著译本比较研究等。
现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获博士学位3人。近年来,承担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本学位点在欧美文学研究及当代西方文论研究、国外儿童文学研究及中外文学作品翻译文本比较研究较有成就。
学科教学(语文)
专业学位代码名称:0451教育
专业领域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一、专业领域概况
淮北师范大学是全国第六批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依托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教育学院教育学和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市校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现象,研究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培养中学语文师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始建于1974年,其前身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四个系之一,2007年更名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学校创办最早的四个专业之一,2003年获批为安徽省教改扶持专业,2008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2005、2008年两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2007年分别获得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及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招收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特岗研究生,2014年获学科教学(语文)硕士学位授予权。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博士35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比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星2人。校外兼职导师有23人,其中特级教师9人,正高级教师6人。实践基地10余个。学位点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共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及古委会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项目42项,获国家级教育硕士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2部。本学位点有较强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又有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
毕业的近五届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已在三类及其以上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五十余篇,七人获国家奖学金,两人获国家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一人获三等奖,一人获优秀奖,六人获省级优秀毕业生,一人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三人获二等奖。就业率近100%,绝大多数从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且有学生已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少部分学生从事行政工作或到大学教授语文教学法、行政管理、辅导员等。
二、研究方向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不分具体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非全日制)
专业学位代码名称:0451教育
专业领域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一、专业领域概况
淮北师范大学是全国第六批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依托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教育学院教育学和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市校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现象,研究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培养中学语文师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与学校同龄,是学校创办最早的四个专业之一,2003年获批为安徽省教改扶持专业,2008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2005、2008年两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2007年分别获得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与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招收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特岗研究生,2014年获学科教学(语文)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博士35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比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星2人。校外兼职导师有23人,其中特级教师9人,正高级教师6人。实践基地10余个。学位点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共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及古委会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项目42项,获国家级教育硕士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2部。本学位点有较强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又有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文学院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上,做到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考虑到非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在修业期间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实践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文学院非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硕士研究生、特岗研究生及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齐头并进。2020年第一届非全日制毕业生以来,绝大多数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促进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研究方向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不分具体研究方向。
新闻与传播
专业学位代码名称:0552新闻与传播
一、专业学位概况
淮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起源于1996年中文系创办的新闻学专科,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2015年进入第一批次招生。2010年、2015年先后新增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2017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点顺利获得教育部批准,2019年开始第一届硕士生招生,生源良好。
新闻传播学科24年的办学实践始终紧跟业界需求,先后7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目前本学科在专业内涵建设、学科成果积累、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在融媒体传播、区域文化传播与产业开发、数字营销传播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获批17项省级、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优秀奖各两项。本学科老师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多项,初步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23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1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1%。
校内建有投资1000余万元的新闻与传播教学实验平台、校文科实验中心、现代化虚拟演播室、融媒体实训平台等,并且在安徽日报社、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淮北市传媒中心、濉溪县融媒体中心等数十家媒体建有专业实习基地。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人才培养上贯彻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理念,突出“全媒体”、“文化产业型”的人才特色。本学科在夯实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大部分课程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参与。并积极与媒体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
二、研究方向
1.融媒体传播实务
本方向注重融媒体传播研究和实务教学,培养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和实务人才。既在理论上注意考察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业务改进的方式方法,更关注新技术引发的媒体影响力变化及媒体融合发展应对策略。
2.区域文化传播与产业开发
本方向注重中华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和教学,培养全媒体文化传播与产业开发的理论与实务人才。重点在地方文化新形态和新现象、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产业开发、地方精品文化的品牌打造及传播上发力。
3.数字营销传播
本方向以新技术背景下广告创新传播研究为基础,以社会实践课题和竞赛为立足点,培养学生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广告创意与营销能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