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详细内容

学院新闻

知名作家潘小平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4 08:52:49 浏览次数: 【字体:

应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名誉会长、知名作家潘小平,于12月21日下午在滨湖校区特教楼,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散文:语言、意味与空间”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徐方主持。

潘小平老师以“如何雕琢散文之美”为切入点,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刻的个人体悟,从语言艺术的雕琢、空间意象的营造到文章结构的布局,逐一给出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她深刻的阐述:“散文是一个作家精神上的整体抵达,它要求文字如‘挂霜’般晶莹剔透,蕴含‘秋气’之深沉高远。”她进一步强调,散文创作不仅是对语言技巧的考验,更是对作者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及精神高度的一次全面检视与升华。

bacdb04a3ac54b20b4a316d82be24bd2.png

潘小平老师回顾自己早年提出的关于新散文的四个核心理念:非线性叙述、共时态呈现、大信息容量以及快节奏表达。她特别强调了散文在中国四大文体中的独特地位——它是唯一未曾中断,且与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学形式。这一观点不仅彰显了散文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她强调散文作为“雅文学”的代表,并非毫无门槛的泛泛之作,而是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新时代的散文创作者,应当承担起传承与发扬“《诗经》以来古典文学的大传统”及“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的小传统”的历史使命。

潘小平老师深入剖析了散文的思维模式与评判标准,她认为优秀的散文作品应当具有自足性,即能够独立存在。她特别强调了“散文止于语言”的核心理念,指出语言是散文的本体与灵魂,是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直接且唯一的载体。在散文创作中,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作品价值的体现,创作者应当精心雕琢语言,使其能够精准传达内心所想,触动读者的心灵深处。

7d2f87d93bc64c9bbe6dbe55a8c9254c.png

此外,本次报告会还安排了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潘小平老师则以她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验,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大家关于散文创作的诸多问题。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在报告的尾声,潘小平老师深情勉励大家要用心培养生活情趣、文学旨趣以及情感乐趣,让文学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她希望大家能够肩负起“引领文学回归文史哲不分家的大文学时代”的历史重任,用笔墨书写时代风云,用文字传承文化精髓,共同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报告人简介:

潘小平,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名誉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散文》主编。有《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前朝旧事》《读书的女人不会老》《无用之用》等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大别山上》历史小说《翁同龢》出版。担任《皖赋》《潮起江淮》《惊涛》等多部纪录片、专题片撰稿。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专题奖、中国优秀纪录片奖、安徽文学奖等。

(文:郑尉、沈佳薇/图:周玟/初审:白静/审核:赵永明/终审:徐方、高再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